(新春走基层)急诊科的不眠夜******
中新网银川1月12日电 题:急诊科的不眠夜
中新网记者 杨迪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时钟仿佛比其他地方走得更快,只有一路小跑,才能在这里“争分夺秒”。
预检分诊,是急诊科的第一道“关口”,值班医护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诉求,进行初步检查并给予建议。在就诊高峰期,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凌娟娟要同时面对五、六名患者,以最快时间询问患者症状,安排其就诊。
从下午4时到深夜12时,凌娟娟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我的这个岗位不能离开人,在接班前,我会尽量少喝水、提前上厕所。”凌娟娟的语速很快,这是长期在急诊科工作养成的习惯,“分秒必争”——是急诊医护们的共识。
据了解,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就诊数增多,院方本着“应接尽接”的原则,优化急诊流程、整合救治资源、抽调医护支援,最大程度做好急救保障。
病床上的患者、焦急等待的亲友、忙碌的医护……在急诊科,“小步快走”成为医护们的标志性步伐。“急”和“诊”,是贯穿这里的关键字。
从下午6时工作到第二天上午8时,急诊科抢救室护理组组长杨玉龙已习惯通宵忙碌,“现在的愿望,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在急诊红区,急诊科主治医师杨晓明正在查看患者的肺部CT,包括他在内的2名医生和2名护士,要为整个红区的患者提供诊疗和救治。杨晓明用“跑”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我们从接班到下班全身是汗,要抓紧跑、抓紧救治患者。”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是需要插管、呼吸辅助通气等的危重症病人。与急诊黄、红区不同,EICU格外安静,可以清楚地听见仪器的滴答声、医护的脚步声。在这里,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急诊科护士王志华在为患者插管、配药、擦身之余,还要安慰、疏导患者,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下午6时起,王志华还未喝过水,这是他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二天,全身酸痛的他在上班前要吃一粒布洛芬,才能坚持工作到第二天早上。“我们科现在人员比较紧缺,我‘阳了’以后,也不敢轻易下‘火线’。”王志华的声音显得有些虚弱,时常要停下来呼气,“家人也劝我请假休息,但我没请。我想作为医务人员,去尽力守好这道防线。”
已是深夜,王志华和同事依旧在忙碌,这注定是一个与病魔赛跑的不眠夜。“我们所需要的不多,就是希望看到病人康复出院。”王志华说。(完)
上海力争2025年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中新网上海1月17日电 (记者 郑莹莹)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17日于此间透露,上海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他表示,上海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长期保持领先水平,目前上海全市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形成齐头并进的增长格局。具体而言: 一方面,工业机器人成为上海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将达7.5万台以上,顶住疫情压力实现同比增长6%。在上海,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库卡等)持续投产布局,同时,本土机器人企业(新时达、节卡、新松等)不断成长壮大。 另一方面,上海的服务机器人成为赋能百业增长的动力。2022年是上海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井喷的一年,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领域实现多项首台落地应用,节卡、蔚建、钛米、傅利叶等企业入选国家级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名单,达闼、飒智、擎朗、诺亚木木等企业在疫情期间支援了多个方舱工程的无人化服务。 “机器人正在全面融入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市民的工作助手与生活伙伴。”汤文侃说。 2022年10月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民政局等九部门公开发布了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典型场景目录的征集通知。经官网公示评审结果并听取意见后,最终形成了第一批标杆企业与典型场景的入围名单,包括41家企业品牌及52个应用场景。(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彩神彩票地图 |